一、现阶段,新能源汽车如何进行创新?
我国的新能源汽车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与核心技术研发创新能力,具备更加雄厚的创新模式与创新能力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够跻身于世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树立自身的形象品牌,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经济实力的发展。我认为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1.模仿创新
模仿创新就是对早期的模仿进行自主创新,不仅可以有效减少研发创作的费用,增强企业在投资与市场开发商的风险与费用投资,有效增强了新能源汽车生产经营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就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行情来看,模仿创新是很有必要的,也是不得不进行的一种发展模式。通过积极引进国外的新技术、新理念,有效将其渗透到国内汽车行业的生产环节中,有效达到自主创新的效果。尤其是对于一些中小型的汽车企业,如果想在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与深灰效益,就必须要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自主创新发展,有效达到最终的创新目标。但是,由于我国的汽车企业发展处在摸索与发展阶段,很多资源与技术能力有限,只能够先通过模仿创新,逐步的了解市场,才能够有效实现自主创新。因此,模仿创新是我国创新技术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与必经之路,同时也是我国追赶世界创新水平的有效途径。
2.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要求企业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结合自身的发展条件,经过自主研发、不断探索、求知获取相应的技术,为消费者生产出合适的产品,有效完成创新目的的过程。一个企业要想完成自主创新,最核心的基础就是掌握技术。而掌握技术、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则需要与时俱进,精准的市场动态发展变化,及时的洞察出市场的实际需求,还能够精准的抓住发展机遇与时机,有效完成掌握技术的核心。在此过程中,企业还需要拥有高质量研发人才以及高标准的先进技术条件。借助于一流的人才资源、物力资源,有效保证企业自主创新发展过程中需要承担的风险[3]。因此,企业的自主创新是创新的发展目标与创新的最高境界,需要企业将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有效结合,不断积累经验,逐步提升自身的技术掌握能力水平,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发展壮大。
3.合作创新
合作创新在我国的汽车行业中得到了较好的反响。合作创新的各企业之间有着相同的目标与共同的利益,需要共同承担研发新产品、新技术的责任,同时享有共同的利益与风险承担责任。所以,合作创新就是将企业的利益联系到一起,共同规划与制定出相同的发展目标,共享研发的新技术与新产品成果,共同面对产品研发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与投资风险。这种多方共赢的合作模式下,合作企业能够分担风险、共享成果,还能够取长补短,最大程度的减少产品研发过程中的成本费用,有效实现资源共享与互补,为全面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更良好的技术基础。
二、实施技术跨越战略,提高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_自主创新重点跨越
实施技术跨越战略是提升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分析了我国汽车产业实施技术跨越战略的基础,以及我国汽车产业跨越模式的选择,并提出我国汽车产业实施技术跨越战略的对策和建议。
一、汽车产业技术跨越的四种模式
1.自主跨越模式
自主跨越是指跨越主体基于自身的技术积累与技术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跨越。它不仅可能改变消费需求,改变市场竞争力的对比,还有可能改写和塑造新的行业标准,创建新的“游戏”规则,从而主导市场。自主跨越包含于自主创新,具有以下主要特征:技术突破的内生性和技术与市场的率先性。自主跨越源于技术轨道的不连续性,并在此基础上获得因技术轨道的不连续性而带来的机会。自主跨越方在新的技术轨道上进行技术研发时,技术设计方向应该为主导设计,技术应用方向应该考虑市场需求。自主跨越模式的显著优点是率先性,在技术与市场开发上具有主动性。但因其是在一个新技术领域去获得有效的技术突破,这种探索本身就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因此存在很大的风险。同时跨越本身往往涉及到许多领域,创新产品或创新工艺通常是多种技术的总和,企业不仅要投巨资于技术研究与开发,而且还必须拥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因此,实施自主跨越需要具备足够的技术基础与技术创新能力,同时,跨越主体需要对主题领域的技术发展方向具有敏感性与把握性,能够把握技术与市场发展之机会。
2.引进跨越模式
引进跨越是指技术跨越主体通过有选择、有步骤的引进技术,并通过反求工程,在消化、吸收之后,实施更高层次的技术创新,而实现的技术跨越。“引进跨越”源于在技术经济的演进过程中,如果着眼于历史与现实之对比,在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后发国家或地区一般采用在时间上的压缩或幅度上的跨越形式,实施对先进国家或地区的追赶,呈现出“时间递减或幅度跨越”的规律。通过引进实现跨越,其先决条件是产品和技术的创新周期足够长,使模仿者能有充足的时间去学习、消化新技术,并结合自身优势去进行改良或创新。引进跨越的实质是在原有资源与新技术的整合基础上,从模仿创新到实现自主创新的过程,即后发国家通过“获得―消化吸收―改进”三个阶段的努力,逐步缩小与先进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这个过程与发达国家产品的创新竞争、主导产品设计出现、生产过程创新、定型、工程管理完善的过程,走的是相反的道路。
3.合作跨越模式
合作跨越是以企业为主体,通过同类资源的共享和异类资源的互补,实现产业资本、人才资本和科技资本的优化配置,确保企业资金、技术、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连续供应和持续更新,通过产业的扩张形成产业群、产业链,实现产业的跨越。它包括创新思路的形成、新产品产生直至成功商业化、技术扩散的全过程,它始于研究开发而终于跨越的实现。其产生根源为单个企业技术竞争力的有限性和“核心技术”存在与企业优势的互补性。合作跨越是以跨越为基本目标,以合作为基本手段,以资源互补为基本内容的一系列创新过程。合作跨越的组织实现形式主要有战略技术联盟与产、学、研合作两种。合作跨越模式能够使合作双方共担研究开发成本,获得规模优势,缩短创新周期,缩短开发与商业化之间的时间间隔;降低研究开发活动所固有的不确定性等。它是合作方之间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基础上的自觉行为,是一种有效的通过合作打破技术垄断、实现技术跨越的途径。
4.并购跨越模式
并购跨越是指超越时空的局限,出于战略考虑,并购对象是公司的无形资产(特别是技术),从而实现跨越。并购跨越的主要和直接动机是:获取并购对象的技术能力,实现技术的跨越发展,它充分体现出并购双方优势动力互补机制。这与一般并购的动机不同,一般并购往往是为了扩大生产或市场规模,获得规模经济(横向并购),或是为了减少交易费用(纵向并购),抑或是分散风险、多元化经营(混合并购)。无论是横向、纵向还是混合并购都是为了获取现实可见的经济利益(现金流)。其局限性是往往会把眼光放在市场的表面,而忽视市场变化的本质――技术能力的竞争。并购跨越是通过获取原属于外部企业的技术要素(资源、知识、技能),并使之与自身技术要素相整合,以提升自主开发技术能力,实现跨越的目的。依据通过并购提升技术能力的途径不同,大体可分为三种:技术能力要素的重组整合、技术能力要素的互补强化、技术能力要素的获取。
二、我国汽车产业实施技术跨越战略的基础及跨越模式的选择
1.我国汽车产业实施技术跨越的基础
技术跨越的基础和条件与行业的现有基础、所处发展阶段和技术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由于我国汽车产业的行业特征和技术特征,决定了其技术跨越的基础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主要表现在汽车市场、体制环境、技术基础和人才基础几个方面。
汽车市场的强大需求是我国汽车产业实施技术跨越的持续推动力。21世纪的中国将成为最大的汽车消费国。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2005年我国销售汽车575.82万辆,加上进口的16.3万辆,总销量达到592万多辆,超过了日本(580万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汽车市场。
作为汽车产业技术跨越式发展的软件基础的体制也在逐步完善过程中。先进、合理的体制可促进和引导产业技术的发展,而落后的体制则会束缚产业的进步,阻碍产业的技术跨越。从产业外部环境因素来看,应保持通畅的技术扩散与转移渠道,如健全的知识产权制度、技术交易市场等,这样才能促进技术跨越战略的发展。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我国汽车企业的技术能力为实现汽车产业的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技术的跨越与产业当前的技术水平密切相关,且只有在技术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导致跨越式发展。我国汽车行业的技术水平与国外相比,总体上的差距正处于一个不断缩小的阶段。部分产品已达到20世纪90年代的国际水平,并且汽车零部件的国产化率很高,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汽车工业体系。可以说,国内汽车企业已经具备了产业技术跨越的装备条件。
此外,充足的汽车专业人才储备也为我国汽车产业的技术跨越提供保证。汽车产业是资本与知识密集型产业,人才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汽车技术的研究开发、产品的创新都需要优秀的人才。就人才资源的总量看,我国各汽车企业内的人才数量大,人才结构也日趋合理,基本满足汽车企业发展的需要。并且各大汽车集团也在借助各种方式和手段,通过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不断培育和壮大企业汽车人才队伍。
2.我国汽车产业技术跨越的模式选择
实施汽车产业技术跨越战略,要充分考虑自身的技术积累与技术创新能力等因素,选择切合实际的跨越模式。就目前我国汽车产业的现状而言:汽车业的人力资本低廉,与国外大型汽车公司相比技术力量薄弱、技术差距较大,行业内竞争激烈,不具有雄厚的国际竞争能力,国内市场正被国外公司不断瓜分。而且,我国汽车产业以前采用的模仿式创新并没有给其带来技术优势,一些相关汽车企业在引进技术时,往往重视硬件的引进,不注重对软件的研究和吸收,因此很难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过程,达到形成自主开发能力的阶段。横向比较而言,日本、韩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开发,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而其发展是经历了一个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的转变过程。日本通过大量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将主要技术力量和资金投人到工艺改进、产品性能完善、大批量生产、质量控制、市场营销等环节,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竞争优势,不断发展壮大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巨人”。韩国汽车专家认为,在引进外国汽车生产技术的过程中,一定要消化外来技术为我所用,独立自主地开发轿车。所以,在汽车技术已进入成熟期的现阶段,是实施汽车产业自主跨越模式的最佳时机:现行产业技术与外部先进技术之间存在较大“落差”。国外汽车产业技术已经很先进,而我国汽车产业技术水平比较落后,更容易利用后发优势,实现产业技术跨越。并且我国汽车产业已初步具备了实现产业技术跨越的驱动机制,已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汽车工业体系,初步具备了吸纳先进技术的能力,如引进先进技术的资金,消化和掌握先进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等。
中国各大汽车制造商尚无全面的整车设计能力,产品的更新换代完全依赖国外的图纸,无自主开发能力。采用“以市场换技术”的引进跨越模式已经不能促进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了,产业技术水平均低于发达国家同期水平,国际竞争能力正在逐步下降。所以,在引进跨越模式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与研发国际化的前提下,我国汽车产业应该采用的模式是自主跨越模式。汽车产业已是我国支柱产业,其发展好坏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非常巨大,所以在选择自主技术跨越战略时,既要认清国际宏观环境的严峻挑战和技术发展阶段的有利机遇,最优利用国外技术资源;又要政府大力推行有力措施,投入足够的物力、人力资源,提高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能力,在许可的条件下,保护本国市场,这样才能实现技术跨越目标,才能提高整个产业和国家的竞争力。
三、我国汽车产业实施技术跨越战略的对策分析
我国汽车产业实施技术跨越战略,不仅需要成熟的产业发展规模和一定的技术基础,而且需要从宏观和微观、市场和企业等方面培养有利于我国汽车产业实施技术跨越战略的条件。笔者提出以下方法与措施,以实现我国汽车产业技术跨越战略。
首先,充分发挥政府在汽车产业技术跨越战略中的战略导向作用,并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汽车产业的技术跨越战略,是一种利用后发优势的战略,不同于发挥比较优势的战略,不能完全顺应和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其战略导向作用,并制定切实有效的支持政策。亚洲四小龙跨越式发展战略的成功,也证明了政府干预的重要性与正确性。同样,实施汽车产业技术跨越战略,提升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也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
其次,突出汽车企业在技术跨越战略中的主体地位。汽车企业是汽车产业技术跨越战略的主体,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主要依靠大型骨干企业的技术跨越来实现,应当由企业来选择技术跨越的目标、重点和路径。政府只给予必要的战略导向和政策支持,而不要直接干预企业的行为。政府部门的工作重心是努力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市场体系、规则和机制,使市场调节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技术跨越形成压力和动力,推动企业之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行业水平的提高。
第三,不断加强汽车企业的体制和制度创新。汽车企业体制和制度创新是汽车产业最重要的后发优势,对于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也是汽车产业实施技术跨越战略的根本保障。美国128公路地区和硅谷两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兴衰历程,表明了制度创新对于技术创新的重大影响。在实施技术跨越战略中,作为我国汽车产业支柱企业的几大汽车集团是重要的企业主体,影响着我国汽车产业的竞争行为和战略取向。
第四,将我国汽车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合理利用外资有机的结合起来。在中国逐渐成为新兴汽车生产基地的同时,汽车产业将在很大范围内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成为我国实现新兴工业化的重要载体,使其能包容和吸收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形成大的生产规模和市场规模,创造更多的产值税收和就业岗位。所以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汽车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汽车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将促进整个国家产业技术链的循环和技术结构的升级。加入wto以来,跨国公司已扩大对我国汽车行业的直接投资,这是我国汽车行业加快技术创新和推进技术跨越战略的有利条件。在全方位扩大开放的环境下,要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利用外资企业之间竞争程度上升的趋势,促进跨国公司加快技术转让,加强产业技术研发的国际合作,优化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的关系,全面推动企业活动的发展,促进我国汽车产业整体水平和汽车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第五,在实施汽车产业技术跨越战略的同时,高度重视汽车专业人才的开发与培育。不断健全各个层次的研发人才梯队,是国际著名大型汽车公司的共同特征。因此,为保证中国汽车工业21世纪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升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汽车企业必须着力实施人才战略,开发和培育汽车专业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
三、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环保是当前发展的重点,所以当每个人都选择工具的时候,新能源汽车成为了新的选择,越来越多的人更喜欢电动汽车。现在,新能源汽车最大的优势是不限驾驶、全国不限数量、购买新能源汽车免购置税和补贴政策等一系列措施。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汽车编辑器。
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方向:明确两极分化
得益于中国环保事业的深入推进,以及一开始的政策补贴,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发展可以事半功倍。如今补贴在下降,进入门槛在浮动,新能源汽车需求更大,但要求也更严,这无疑是车企的质量和技术体系&ldquo硬件&rdquo新一轮测试。
在这样的背景下,产品性能、造车技术、车辆服务等领域将基本成为所有企业的竞争点。这样,新能源汽车企业是否创新,是否拥有核心技术,是否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就决定了市场份额竞争的最终结果。显然,随着市场加速优胜劣汰,内部分化必然是一场大清洗。
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方向:电气化标签越来越清晰。
截至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虽然在续航能力、电池技术、维修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缺陷,但相对于传统燃油车仍具有先天优势。很多业内人士认为,即使燃油车、混动车、纯电动车在市场上长期共存,未来的发展标签依然是&ldquo电气&rdquo。
这一点从中国纯电动汽车市场份额的变化就可以看出来,从不到2%到超越传统燃油车,这在行业内预计会发生十几年。从环保和能耗的角度来看,如果只需要跨越成本壁垒,构建完整的运维体系,纯电驱动未来蓝图能够实现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强。
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方向:智能网联的未来
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家居的概念在今天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智能、信息网络、自动化的概念正在走进每一个家庭,也正在渗透到汽车行业发展的未来。如果说无人驾驶汽车从设计到制造基本符合未来,那么新能源汽车就靠&ldquo延迟开始&rdquo优势,率先踏入科技领域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