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凯发k8一触即发-凯发体育vip下载 > 新闻资讯 > "考古"上海手表厂,走进属于杨浦的"记忆"

"考古"上海手表厂,走进属于杨浦的"记忆"-凯发k8一触即发

发布时间:2024-03-12 10:19:34

  1. 上海手表厂的介绍
  2. 上海手表厂的钟表行业
  3. 上海手表厂的发展史

一、上海手表厂的介绍

1958年3月,a581型机械手表注册为上海牌商标。4月23日,我国第一家手表厂——上海手表厂建成。当年共生产上海牌手表13600只。从此,结束了中国只能修表不能造表的历史。

二、上海手表厂的钟表行业

上海金声制钟厂(后改为上海秒表厂)1956年为一机部上海航海仪器厂试制军需风速风向仪定时器。1958年7月试制指标刻度为1/10秒军需机械秒表,1959年3月获得成功。到1961年,共生产军用秒表20325只。1963年经轻工业部批准,投资20万元建造新厂房2200平方米,增添一部分关键设备,又试制成功指标刻度为tm—100、tm—125、tm—335的机械秒表及ms1s型、ms2s型双针秒表等16种系列产品,为701工程和北海舰队军用计时仪器等配套。1968年后,继续研制成功511、514、516型特殊秒表,用于测量原子弹或其他放射性物质浓度,也是发射通讯卫星的时间指令性仪器。

上海手表厂1960年试制航空钟脉冲计数器,技术要求高,难度大,集现时、航时、测时三种计时于一体,结构十分复杂,有218种零部件,2900多道工序,精密度相当高,振动、冲击、高低温等性能都要符合航空技术规范。上海钟表公司,集中钟表行业的技术力量和设备,于1960年8月在上海手表厂成立“608”车间(军工保密车间),1961年试制出航空钟脉冲计数器样品,经轻工业部批准后小批量生产,填补了国内空白,并为1964年10月16日国内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准确地指示了爆炸时间。1966年11月,“608”车间内迁陕西,继续承担航空、雷达配套军工任务。

上海第四钟厂(原时民钟厂)1967年开始试制军事、气象使用的报分钟。1968年研制成为部队远程投送仪配套的0~6小时定时钟。1970年承接439-ⅱ磁性定时雷引信试制任务,技术要求高,时间紧,难度大,经攻关组多次反复试验和不断改进,在1973年试制成功,投入批量生产。此外,还先后试制成探空仪开关钟、控制定时器、三触点定时钟等军需配套产品,用于坦克、水雷、原子辐射等军工配套。

上海第三钟厂(原远东钟厂)和上海钟表研究所,在1970年接受轻工业部下达的681型水雷定时失效器的任务,经过一年的试制,于1971年投产。1972年,为克服产品受磁场影响自带电源的问题,又设计试制654型水雷定时失效器。1975年6月,六机部、轻工业部联合部署试制新型通用性强、使用维修方便的定时灭雷器,替代681型、654型定时器,经试制成功并设计定型后投入小批量生产。1979年该厂并入上海手表厂,人员设备并入上海钟表研究所,设立军工车间,继续生产通用性定时灭雷器,1984年3月经国家有关部门定型,列入部队装备。累计生产2万多只产品。

钟表行业共有13家企业承担军工配套任务,生产109种产品,其中整机60种,配套件49种。1956~1990年,累计生产各种计时仪器180.59万只,配套件8780.45万件。

三、上海手表厂的发展史

1955年7月9日,上海市第二轻工业局与上海钟表工业同业公会组织13家钟厂和建国仪表厂、华康钟表材料行、慎昌钟表店、以及艺星、和成、华成、中苏等4家工业社,加上6名从事钟表修理的个体技工共58人参加手表试制小组,第一批试制的长三针(17钻)细马手表150只零件均由参加试制单位和人员分头制造。到9月26日,试装成首批18只长三针(17钻)细马手表。翌年5月,试制工作集中到江阴路(原齐心发条厂仓库)进行,试制队伍扩大到150多人,采用简陋设备试制出第二批手表100只。1957年4月,试制小组抽调原搞火车头设计工程师奚国桢、原制造医疗针头技术人员童勤奋等参照《苏联工艺学》教科书,结合试制实践,用了4个多月时间,画出了150多张零件图纸,订出1070道工序的生产加工工艺,成为我国自己制订的第一套手表生产的工艺文件。

1958年后,上海手表工业逐渐开始形成,但关键元件器件仍依赖进口,为填补我国钟表工业空白,支持手表元器件、材料基地的形成和发展,上海市政府又从文教、冶金、仪表、日用化学、日用五金、科研、财贸等15个系统选择一批企业转产,还抽调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大力发展宝石钻眼、防震器、游丝、发条等元器件加工,以及铜材、不锈钢材、易切削钢材、镍基合金材料、钟表仪器、模具、专用机床生产的专业工厂,使上海钟表工业很快形成协作配套较为完整的手表生产基地。

1968年,上海手表厂第一次突破年产手表100万只大关,1970年又提高到228万只,两年翻了一番。从此,我国的手表消费开始摆脱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

为了进一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上海钟表行业又进行大规模调整。上海秒表厂(原金声钟厂)更名为上海手表四厂(今为上海钻石手表厂),上海第五钟厂(原昌明钟厂)更名为上海第二手表厂。1970年,上海的小五金工业腾出人力用于发展手表工业。1973年,求精锁厂等18家厂组建上海手表三厂。在这段期间,为了追求速度,不少企业把办公用房、生活用房、生产辅助用房统统改为生产场地,还搭起了万余平方米的简易厂房,甚至在走廊、扶梯房、车间人行道等处堆放原材料、半制品,千方百计挖掘生产潜力。1968年,上海手表厂依靠3万平方米厂房生产100万只手表,以后产量连年上升,一直到年产突破500万只,仍然保持原来的厂房面积,所不同的只是搭建了大大小小的54只搁楼,这种竭泽而渔式的短期行为,使上海手表行业盛期不到10年就呈现出市场疲软态势,以致酿成80年代时的全行业性衰退。

进入80年代以后,上海钟表行业面临着计划和市场的双重选择。长期来,上海钟表行业基本采取“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原则,根据政府经济部门下达的生产计划组织生产。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上海钟表行业面对新的形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营体制改革。 撤销了沿袭30多年的行政性公司,成立上海钟表联合公司,1989年又改为上海钟表公司,由公司对国家一个头承包,一个头结算,统一承担经济责任,形成由核心层、紧密层和松散层共同组成的多层次集团型企业。

top
网站地图